波兰雅盖隆大学的Jan Lyczakowski和同事分析了从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园采集的33种树木活体样本的纳米级结构。
鹅掌楸的纳米级木材结构介于硬木与软木之间,被称为“中木◆◆”,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在储存碳时如此高效。
鹅掌楸在大约5000万年至3000万年前与它们的近亲木兰科分道扬镳,那正是地球历史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1000ppm(百万分之一)急剧下降至320ppm的时期◆★★■■■。
Lyczakowski猜想◆◆■★★◆,随着大气中碳浓度大幅下降,树木有可能进化出更大的巨原纤维,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碳。
剑桥大学的Raymond Wightman说:“我们之前就知道鹅掌楸有一些特别之处。■★”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◆◆,鹅掌楸生长迅速且固碳率高■★■,是碳种植计划的热门候选植物。
但Lyczakowski表示,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例外。目前现存的两种鹅掌楸属植物拥有约20纳米的巨原纤维,介于软木和硬木之间。他说,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,鹅掌楸拥有与众不同的巨原纤维结构。
Lyczakowski希望通过生物工程使其他树木也拥有“中木■■■◆”那样的巨原纤维■■■★◆,并测试其固碳率,从而验证这一理论★◆■。他说,如果实验结果表明“中木◆■”的巨原纤维最适于碳封存,那么就可以培育拥有最理想巨原纤维尺寸的其他树木,以提升它们的碳储存能力★★◆◆◆。
研究人员将每份样本冷冻于氮浆中,使其保持在-210摄氏度的低温中,随后利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本。这使得他们能够分析每类木材巨原纤维的尺寸,后者是一种容纳木材细胞的微小棒状细丝。研究人员发现,硬木树■◆◆★★,例如橡树或桦树■★◆,拥有直径约为15纳米的巨原纤维;而松树或云杉这样的软木树的巨原纤维直径则为25纳米或更大。